现代金融时代的普惠之路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2018年02月17日 18:09

现代金融商务中心片

唐如钰

金融機构要平衡好“促发展”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积极担负起促进国家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责任。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在十九大提出要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大背景下,我国金融业发展亦迈入新时代。

那么步入新时代,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如何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如何秉承初衷,将普惠金融业务进一步深耕细化?如何处理好“促发展”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围绕一系列问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下称“邮储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国华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专访。

李国华表示,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始终着眼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大型零售银行战略定位,并积极运用新兴技术,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邮储银行特色的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理解现代金融,夯实优势基因

《财经国家周刊》: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提出要着力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你如何看待现代金融这一概念?

李国华:我认为,把现代金融归入产业体系中的一部分,实际上是强调金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与实体经济是紧密联系、互相支撑的。

从金融机构层面来谈,我认为现代金融这一概念里蕴含着“变与不变”:不变的是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这是金科玉律;变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现代金融重点支持的行业、产业也要随之调整。

因此,金融机构也要随之对自身业务结构做出及时的优化、调整,并在经济转型升级期做好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的金融供给平衡。

具体上,即是一方面要积极将金融供给投向有望给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带来革命性增长的领域,如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创业企业等;另一方面,也要继续加强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支持,尤其是对制造业的支持。要在新旧之间做好取舍、进退,确保商业银行充分履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天然使命,为经济转型发展注入“鲜活血液”。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要摒弃固有的思维模式,做好传统信贷业务和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一个有活力、有竞争力的经济体,其国内企业机构势必是种类多元化、规模差异化的。因此,金融机构在积极支持大项目、大企业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并且,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大行还应积极推进金融精准扶贫,把履行社会责任与商业化经营统一起来。

再者,金融机构也要继续平衡好“促发展”和“防风险”二者之间的关系。金融机构既要积极担负起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责任;也要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防范“黑天鹅”、“灰犀牛”等事件的出现。

这是一个永恒性的话题。在我们经济转型发展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目标下,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就变得尤为重要。

《财经国家周刊》:对于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发展现代金融,邮储银行有何规划部署?

李国华: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将主动适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客观要求,积极对标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其一,创新产品及服务模式,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邮储银行将着力加强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创新融资模式,优化业务流程,逐步探索无形资产评估和抵质押模式,加快建立投贷联动、产业基金、股权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为新经济企业提供综合化、多元化金融服务。

其二,推进“三农”服务转型升级,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体制创新,打造专注专业、垂直高效的为农服务体系,加快小微企业特色支行建设,引导全行资源投向普惠金融服务领域;持续加大“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加大资源投入,切实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

其三,聚焦重点地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信贷投向,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资源配置,大力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中部地区崛起相关项目,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其四,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持续加大对“一带一路”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着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网络布局,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全方位、多产品的综合金融服务支持。

其五,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积极布局绿色金融。大力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从信贷规模、财务支撑、绩效考核等方面向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产业倾斜,打造绿色银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财经国家周刊》: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邮储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有何优势、经验?

李国华:以我多年的工作体会而言,邮储银行具有天然的普惠基因去服务乡村县域,也是率先提出并践行普惠金融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这是历史因素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我们的发展是源于县域农村,如今再返哺乡村。

首先,从在全国范围的网点布局和数量便可知我们天然的普惠基因。

目前,邮储银行拥有营业网点近4万个,覆盖了中国除港澳台以外的全部城市和近99%的县域地区,且70%以上的网点分布在县域地区,服务个人客户达5.46亿,是国内网点数量最多、下沉最深的商业银行;在许多地区,邮储银行是农民、牧民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的主渠道,可以说我们的服务已经延伸到了“最后一公里”。endprint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的金融服务渠道,为广大客户尤其是偏远地区客户,提供便捷、低廉、均等、有效的基础金融服务。

记得有一年我去江西农村调研,当地一位村委会干部说,这么多年当地农民取钱汇款就认邮储银行,现在贷款也喜欢去邮储银行,这话我听了既感动又自豪。所以,庞大的营业网络让我们在国家基础金融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在成立之初,邮储银行就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特点,确立了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社区的大型零售银行战略定位,长期以来坚持“地域差异化、产业特色化”的经营思路,力求为长尾客户提供有效、易获得的融资服务。

例如,针对“三农”缺乏有效抵押物和小微企业、农户缺乏信用信息等问题,我们建立起银政合作平台,引入政府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新型增信措施,创新多方风险分担模式,有效破解农户抵押缺失难题。同时,也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形成了强抵押、弱担保、纯信用等担保方式的全产品序列。

截至2017年9月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超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超30%;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6400多亿元,较上年末增长近11%。

再次,为更好地践行普惠金融,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邮储银行于2016年开始进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通过专门机构提供专业服务,专门产品支持农业生产,专门模式破解融资困境,从组织机构设置、服务渠道拓展、体制机制保障、信息科技支撑等方面提供保障。

在组织构架上,三农金融事业部设置了“总部—省—市—县”四级垂直的专业团队架构,一方面是为了保障总行有关“三农”、普惠、扶贫政策的顺利落地;另一方面则是加大事业部内部的垂直管理力度,让专业机构、专业队伍能够深入县域、高效服务。

在体制机制上,建立“七个独立+两个倾斜”的运行机制。即建立健全包括独立的组织架构、独立的财务核算、独立的经营计划、独立的资本管理、独立的信贷管理、独立的风险管理、独立的绩效考核、倾斜的资源配置、倾斜的信息科技保障等九大经营管理和支撑机制。

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建设小微企业特色支行、现代农业示范区支行和金融扶贫示范支行等专营机构,目前在建小微企业特色支行有123家,已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支行550家、金融扶贫示范支行100家。

助力国家战略,实践数字普惠

《财经国家周刊》: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对此邮储银行有何规划部署?

李国华:邮储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始终秉持着服务国家战略、勇于担当的大局意识。在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邮储银行将加快探索有特色、商业可持续的“三农”金融发展道路,将“三农”金融服务打造成服务国家战略、落实零售银行战略的典范,使之成为我行转型发展的新高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为国家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要聚焦支持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全产业链、农村骨干支柱项目和金融精准扶贫作为四大服务重点,从“小三农”向“大三农”升级。不断完善“批发资金+产业链融资”的平台服务模式,联合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协同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并主动联合战略合作伙伴,以批零联动整体金融方案形式,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等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同时,邮储银行将继续大力推广“惠农易贷”、光伏扶贫小额贷款等专属产品,持续优化畜牧贷、农村助学贷、“两权”抵押贷款、农民购房贷等个性化产品,在积极探索商业可持续的金融精准扶贫有效模式的同时,不断满足乡村多元化的需求,让贫困人群也能获得公平合理的金融服务。

二要构建“三农”金融服务的支撑体系,在事业部“七个独立+两个倾斜”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三农”业务的保障力度,从部分倾斜向全面保障升级。在信贷规模上,优先保证涉农和小贷等业务的投放规模,通过单列信贷投放计划、制定针对性激励政策等措施,引导行内资源投向普惠金融领域;在内部资源定价上,对涉农贷款、扶贫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采取特殊优惠;在绩效考核上,对涉农金融业务、小微企业贷款等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单独设置考核指标。

三是完善涉农业务发展模式。我们将继续发挥城市分行贴近总部、县域支行扎根乡村的优势,打造城乡协同模式;做好“银政”“银协”“银企”“银担”“银保”等“五大平台”的合作,通过网络联通、资源共享,升级平台协同模式;并依托邮政网点更下沉、业态更丰富的优势,积极探索邮银合作发展“三農”金融的新途径,构建邮银协同模式。

《财经国家周刊》:普惠金融的发展似乎日渐“绑定”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你如何看待普惠金融被赋予的互联网和高科技属性,以及邮储银行做了什么样的部署?

李国华:随着信息化技术蓬勃发展,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银行客户的行为模式深刻变化,银行业运行逻辑和业态正在发生颠覆性变革。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金融业的迅速推广应用是有目共睹的,但这种应用不应该是被新技术所“绑定”,而应该是将新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促进金融业在精准营销、风险管控、经营管理等领域的提升,推动金融业的转型升级。

尤其是在普惠金融领域,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原因在于,普惠金融的广泛包容性决定其具有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等特征,使得商业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动力不足。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降低了发展普惠金融的成本,同时提升了风险防控的水平。

邮储银行早在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确立了“科技引领”的信息化战略。在践行普惠金融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探索新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力求让追求科技创新的力量融入到邮储人的“血液”之中。

十年来,我们以小型机集群代替大型机,走出了一条成本节约、自主可控的信息化之路。不断完善科技治理体系,推进IT规划落地,完成逻辑大集中、大数据平台等信息化工程建设,深入推进作业自动化、营销智能化、风控系统化。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打造全方位的电子银行体系;手机银行版本迭代升级,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推出新型智能柜员机,有力支撑网点转型,形成电子渠道与实体网络互联互通的服务格局。

邮储银行也将增强全行科技意识和培养专业人才,作为全行工作的核心之一。我们一直在全行范围内推动普及新技术知识,使新技术应用成为自觉、自动、自然的行为,通过应用新技术实现业务和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从而将新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同时,努力建设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研究与应用团队。通过进一步完善科技治理体系,改进科技人才晋升机制和激励机制,建设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研究和应用团队。

下一步,邮储银行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科技对经营管理的支撑能力,积极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银行,并将智慧银行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努力实现内涵式增长与集约化经营。同时,邮储银行将以数字化转型为驱动,以发展手机银行为引领,大踏步推进智慧银行建设。endprint

(c)2008-2015 新财经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