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数据挤水分之后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2018年02月17日 18:09

从地方经济数据挤水分说起

刘琳

许多数据悬念待解,注水数据待破,当下重要的是树立起一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数据体系。

1月18日,我国2017年宏观经济数据出炉。GDP同比增速达到6.9%,实现近七年来首次增速回升,并实现GDP总量历史上首次超过80万亿门槛,展现出2017年经济发展的亮眼成绩。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自揭历史数据造假,主动为经济增长降温,引起业界和舆论一片哗然。

1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表示由于发现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县区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等原因,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总量的26.3%,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总量的40%。

紧随其后的是天津。1月11日,天津滨海新区将2016年GDP下调至6654亿元,大约核减掉原值的30%。

1月,正值各地经济年报的集中发布期。截至1月28日,已有31个省区市公布了2017年经济数据。目前来看,虽然数据“挤水分”只局限于部分地方,但这足以营造一个数据自查自省的大环境,使2017年地方经济数据的核算与发布更为谨慎,也更具看点。

挤出水分后的地方经济数据展现出什么新的特征?一些数据是否还有进一步排水的空间?淡化GDP后的经济发展又该如何度量?这些问题,都关系到我国经济数据的未来价值。

密切挂钩产业结构

挤出水分、剔除虚胖的经济数据,将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内在经济结构。

以内蒙古为例,2017年GDP增速收于4%,在已公布的31个地方中排名第29位,与2017年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7.5%的增速目标相差3.5个百分点,比2016年GDP增速下降3.2个百分点。

“通过GDP这一总量数据的变化,就可以洞察出内蒙古正处于经济结构被动调整的阵痛之中。”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牛犁说。

一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蒙古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基建与能源等行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面对去杠杆、去产能的严厉举措,难以迅速作出调整。另一方面,面对经济颓势,地方政府不再像过去那样人为造出一张好看的成绩单。

2017年8月以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数条地铁线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被叫停。

一系列基建项目被叫停,背后是当地政府债务积聚的风险。比如包头地铁1号线与2号线一期的总投资超过300亿元,需当地财政自己投入资本金120多亿元,远远超过相关规定要求地铁建设资本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并且,2016年包头财政就已经收不抵支,差额需要依靠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因此120多亿元的资本金实为无源之水。

“总量数据与结构问题挂钩在一起,让结构问题暴露得更加直接。”牛犁说。这相当于揭掉GDP虚高的遮羞布,是地方政府直面解决经济结构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步。

数据悬念

实际上,地方政府数据造假曝光,并非今年才开始。早在2015,中央纪委监察部、国家审计署便公布了黑龙江黑河市、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数据造假的丑闻。

2017年1月,辽宁省开自揭数据“注水”先河,披露2011年至2014年辽宁省所辖市、县,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

那么,数据“注水”问题是否已经披露完全?是否还有“排水”空间?

2017年12月,国家审计署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显示,云南、湖南、吉林、重庆4个省份中10个市县(区)出现明显的虚增财政收入问题。由此看来,部分地方经济数据“挤水分”还有空间。

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或许也会为观测数据是否“注水”提供更多的维度。

东兴证券近期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示,“财政收入-融资-投资-GDP-财政收入”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的循环模式,多数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尚需时间。因此,当GDP增速变化不大、而财政收入增速波动剧烈的时候,数据便有失真的嫌疑。这一点在天津、辽宁等省份已经得到证实。而江西、海南、云南等地在2016年同样出现了财政收入增速陡降、GDP则以较快速度上升的现象。

除财政收入外,用电量和货运量也是考察经济运行真实情况的一个视角。以天津为例,2015年天津用电量同比下降0.79%、货运量同比下降1.96%的情况下,GDP同比增速达到9.3%。

通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对比,也可管中窥豹。东兴证券分析师谭淞表示,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跌节奏一般较为同步,因此,在数据不存在失真的情况下,同一个省份的这两项指标,在全国范围的排位不应差距太大。

但以内蒙古为例,从2013年至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全国排位一直比人均GDP落后2-4名。安徽、青海、江西、陕西等地二者排位落差更大,达到8-9名的差距。

高质量发展指标

虽然数据悬念待解,注水数据待破,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树立起一套质量更高的经济数据体系。

GDP、财政收入等总量数据,是考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老牌”传统指标。多位专家对记者表示,这些指标未来仍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的工作重点不应是否定这些指标存在的意义,而是进一步提高它们的价值。

2016年5月1日“营改增”在全国范围铺开,2016年我国多地启动了严厉的环保督查,二者并行,让不少地区财政叫苦不迭。然而,通过更为细致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伴随财税收入增幅下降,一些地区的税收产出效率却呈现出较高水平。

以上海为例,2017年上海GDP约为3万亿元,上海税务部门2017年组织的税收收入约1.28万亿元,这意味着上海单位GDP能产生超四成的税收收入。

“这透露出经济结构的良好信号。”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表示,政府不靠粗放发展创收,而是拼效率,高新技术企业、金融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企业比较多,这些企业税收贡献度更高。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开始尝试。

比如,上海2018年工作报告明提出要制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并且明确2018年的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北京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將社会劳动生产率列入发展指标,力争2018年从每人22万元提升到22.5万元;海南取消了部分市县GDP、固定资产投资等考核,把生态环境保护列为负面扣分和一票否决事项。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表示,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和资源环境等几个方面,或将成为未来全国范围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重点考量对象。endprint

(c)2008-2015 新财经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