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人心问题 释放发展活力

来源:董事会 ·2017年12月22日 09:24

如何透过G20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三大问题

学诚

企业家如果意识到与每一位企业成员的存在“一体性”,意识到我们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心态就会发生转型:从一种主导控制的心,变成一颗善于学习的心;从一种管理利用的心,变成一颗服务培养的心;从一种功利不平的心,变成一颗真诚平等的心

一个企业如何能做到既稳定发展又充满活力?既管理有序又充满生机?企业领导和员工怎样和谐相处,并且让每个人都能感到生命价值的发挥和实现?这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问题,其解决之道也恰恰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坦途。

实际上,种种的问题最终都可归结为人心的问题;对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来说,从人心问题入手,既抓住了根本,又节省了成本,不仅当下见效明显,而且能够收到长远的正面效应。因此可以说,以人心问题为企业建设的核心,将会打造出企业发展活力的长效机制。

对一个企业来说,所谓的人心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关系上。只有理顺了二者的关系,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伦理,才能使企业成为运转顺畅、充满凝聚力和发展活力的团体。而在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前者对自身的定位、心态的安立,会决定整个团体的模式与走向,也可以说,每一个企业家都是企业活力的总开关,是企业发展潜力的阀门。作为企业家,不应该以自己的心理局限而限制了包括员工在内的整个团体的未来,也不要因为个人思想的障碍而成为企业成功之路上的无形“路障”。

以佛眼来看世界,世界处处都是通达的,人心也都是相通的,企业家与员工之间既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或者只是一种投资者和打工者之间的关系,而是平等无碍、相依共存的关系。离开了员工,再大的企业也会解体,再有能力的企业家也只是孤家寡人。意识到我们与每一位企业成员的存在“一体性”,意识到我们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心态就会发生转型:从一种主导控制的心,变成一颗善于学习的心;从一种管理利用的心,变成一颗服务培养的心;从一种功利不平的心,变成一颗真诚平等的心。

心态转型之一:善于学习的心

一个人想要在精神修炼上不断提升,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指引觉悟的善知识,而能得到善知识教导的前提则是,我们要有一颗善于学习的心。《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就是最有学习心态的佛子,他跋山涉水,连续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不论对方的身份、年龄、性别、形象,都谦下请益、认真学习,最终在一生中便获得了其他人多少劫都难以获得的证悟境界。

《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见到一切众生都恭敬礼拜,口中称言:“你们都有佛性,必定都能成佛!”即使遇到有人不解嘲笑、甚至打骂,他也不起烦恼,不改初衷。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门下求法,先在磨坊踏碓舂米八个月,默默无闻;得到五祖印证并传衣钵后,又于猎人队中生活十五年,吃猎人的“肉边菜”为生,韬光隐晦。这种低到极致的心态,最终成就了佛菩萨和祖师大德们照彻古今的生命光彩。

一个真正想要不断发展的企业,应当将自身定位为一个“成长者”,而不是“成功者”。有成长的愿望,就有学习的心态。向谁学习?首先要向团体中的员工学。如果企业家将自己定义为团体中最厉害的人、最“牛”的人,那也就意味着,你已经成了一个故步自封的人,一个难以进步的人。团体中充滿了各种人才,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专业技能、人生经验都不一样,有哪一个人敢说,自己能具备所有人的优点特长?又有谁能自信,所有人都会听自己的?正视每一个人的长处和潜力,发现每个人生命的亮点和精彩,以认可、欣赏、学习的心态来看待每一位员工,为他们创造发挥潜能、释放活力的舞台,这样的企业能不洋溢着人性的温暖和正能量的热力吗?让员工们真正成为团体发展的主角,而非企业家永远当主角,就会避免企业家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最终人心离散、团队涣散的结局。

将自己定义为“成长者”“学习者”,也会以“成长”“进步”、发展变化的长远眼光来看待人才。在一个团体中,有的员工可能是新来乍到,环境不熟,经验不足,就不能以严苛的标准去要求新人,而要给他创造熟悉环境、提升能力的条件,允许和帮助他的成长;有的员工可能工作较久、活力不足,就要创造条件帮助他实现能力的突破和生命的蜕变。

成长,是永恒的命题;学习,是永远的心态。拥有成长的愿望,学习的心态,一个企业就会青春常在。

心态转型之二:服务培养的心

《法华经》中有一个“药草喻品”,将佛陀说法比作天降甘霖,大地上千卉万木,无论大树小树、大草小草,都能按自己的需要得到法雨甘露的滋润。这就比喻世界上的众生有各种根机、习性,无论哪种众生都能从佛陀八万四千法门中找到觉悟的门径。

佛陀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所开展的不是知识技能的教育,而是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但是他却从未以一个说教者、主宰者、管理者的高姿态来对待芸芸众生,而是如天空大地、阳光雨露一般包容众生、服务众生、觉悟众生、成就众生。佛陀,以一个完全无我的心态,一种彻底服务利他的心态,最终获得了两千五百多年来世界上无数人的景仰、追随和效仿。如果比作一个企业、一个团体的话,那么佛陀就是最具人格感召力和团队凝聚力的人了。

我们不能做到像佛陀一样的无我,但我们可以学习他服务大众、培养人才的慈悲心、利他心。建立起这样的心态,企业家就从管理者、领导者的姿态转化成了一名“园丁”的形象。“园丁”企业家的任务,就是要创造各种条件,启发员工的生命潜能、创造活力、理想热情、善心善行。企业无论大小,从十个二十个人,到一两百人,乃至上千上万人,都是企业家服务和培养的对象,都是未来不可限量的人才——如果具备这样的心态和眼光,这个企业的员工就会有未来,有希望;只有大家都有未来,有希望,整个企业、团体才会真正有未来和希望。

为员工服务,就意味着要为大家提供各种成长的机会,创造更好的成长平台,让人人都能够有出头露面、活出人生风采的机会,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大家没有得到锻炼成长的机会,没有能够发光发热的平台,那么人才就会被埋没,就会被压制,企业也就失去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和发展壮大的动力。相反,当每个人看到自己的生命在不断成长,自己的价值在得到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变成现实,就会意识到团体对自己的重要性。

发展,是企业的目标,也是个人的追求。一个企业家如果能将员工的发展放在心上,员工也会将企业的发展放在心上——心与心的感应就是如此。

心态转型之三:真诚平等的心

六祖惠能大师以不识字的平民身份而在五祖门下大彻大悟,并在众多优秀弟子中得到了五祖的唯一衣钵真传。大师曾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不能小看任何一个人,因为众生的善根不可思议,世界的缘起不可思议。

也许一个机场的清洁员没有及时打扫飞机跑道,导致飞机在起飞或降落时出现故障,由此引起班机延误,然后使我们失去一次重要的商机。这个世界的因缘就是如此相互交织、重重无尽、丝丝相扣,我们难以预料自己会在哪个因缘节点成功或失败,相聚或离别,乃至生或者死。缘起的复杂性、利益的攸关性,提醒我们要正视和尊重每一个缘起、每一个当下、每一个人。

在一个企业中,必然有学历高的、学历低的,技术突出的、水平一般的,经验丰富的、阅历简单的,性格开朗的、性情内向的,诸如此类千差万别。作为企业家,就不能以个人好恶或仅仅从功利角度来看待员工,把人分出三六九等,态度高下迥别。而应以一颗真诚平等的心来看待大家,善用其长而规避其短,同时能帮助大家弥补自己的短板。这样每个人在发挥自己特长的过程中感到了价值实现,获得了成就感;又能有机会学习他人、提升自我,有空间和时间来弥补生命的短板。整个团体就不会出现高下水平两极分化,不会使某些人自我膨胀,也不会让另一些人被边缘化,每个人都拥有发挥的空间、成长的机会。

“不诚无物”。做事没有诚意,待人没有诚心,一个企业也不会有诚信。即使外表轰轰烈烈,也只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企业的生命力要想长久、坚固,说到底还是要靠大家——靠员工的同心同德,靠社会大众的欣赏认可。只有秉持一颗始终真诚的心、平等尊重的心、利益大众的心、成就他人的心,才会感得来自大众的理解支持,企业的发展才有丰厚的土壤,企业的未来才有广阔的天空。

置身快速切换的现代时空,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人事,想理出人生的头绪,提纲挈领地把握生活、把握未来,并非易事。此时,回归自心、认识人心,从心与心的相通感应中领悟人生和事业,也许会让我们发现一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出路。endprint

(c)2008-2015 新财经All Rights Reserved